|
|
塑化劑風暴之過去、現在與未來
|
|
塑化劑風暴之過去、現在與未來
美和科技大學 陳景川 100/06/20
前言
自五月中旬爆發「起雲劑」之風暴以來,食品中塑化劑的問題愈演愈烈,從各檢驗單位之受檢狀況觀察,此問題似乎尚未有落幕的跡象,各種食品、生技相關產業之廠商天天愁眉不展,哀哀無助,除了將各式商品積極送檢之外,似乎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單位告訴他們未來的路該如何走。
我個人擔任美和科大的檢驗中心主任,親自參與這一重大食品公安事件以來,從一開始積極尋找高劑量污染值之來源,到發現食品中塑化劑之存在並非僅是幾個黑心商人的問題,正本清源的結果,發現這也許並非台灣之單一事件,舉凡文明國家之食品工業亦面臨同樣考驗。因此,今天為文,將整個事件的個人見解做一詳述。
風暴始末
一、五月中旬本中心率先發現不肖業者為了降低成本,延長產品之保存期限而惡意使用塑化劑於起雲劑中,其中一系列的產品使用10% DINP(A廠家);另一系列則使用10% DEHP(B廠家);樺興(C廠家)所生產之起雲劑則完全沒有添加塑化劑。
A廠家之起雲劑被添加在運動飲料,每6,000公升的運動飲料使用900公克的起雲劑(濃度為150ppm),則其DINP理論值為15ppm(150ppm×10%),實際檢出值為14~17ppm。
至於B廠家含有10% DEHP起雲劑,使用在食品種類與殘留之濃度整理如下:
(1)優酪乳粉、乳酸粉
優酪乳粉、乳酸粉使用4%的起雲劑,其DEHP含量測出為4,000ppm。
將優酪乳粉及乳酪粉,應用於粉劑或顆粒中做調味,其添加量為20~25%,則DEHP檢出為800~1,000ppm,若添加於錠片,其添加量為15~20%,則DEHP檢出為600~800ppm。
(2)果汁粉
果汁粉使用0.2~0.3%的起雲劑,其DEHP含量為200~300ppm,於末端成品會檢出約40~80ppm。
(3)濃縮果汁
濃縮果汁使用0.3~0.4%的起雲劑,其DEHP含量為300~400ppm。食用時若稀釋10倍使用,則其果汁中DEHP含量為30~40ppm。
(4)果醬
使用起雲劑目的為增加安定性及增加有含高量原汁的口感及視覺。一般用量為0.1%左右,則DEHP將被檢出為100ppm。
(5)烘焙香料醬
由於小型烘焙食品行無微量精密天平,所以香料公司會開發低倍數的香料醬(100~200倍),並添加3~5%起雲劑,如果使用含10% DEHP之不合法起雲劑製造麵包,則其檢出量約30~50ppm。
結論:
於產品製造過程中,若使用了含有10% DEHP之起雲劑,則其最終產品通常含有30ppm以上的DEHP。
二、六月之後,陸續接受更多廠商的各種產品之檢驗,即便廠商堅稱製程中絕未添加起雲劑、香料、或任何與塑化劑有關之成分,但幾乎仍可被驗出含量不等之各式塑化劑(尤其是DEHP及DINP)。經過與業者的深談與無數次的交叉比對、檢驗之後,發現製程中的污染,是造成幾乎所有食品皆淪陷的主要關鍵。個人將這一個月來的追蹤結果,歸納如下:
(1)食品製程中塑膠管路、容器、包材釋出塑化劑(DEHP;DINP)之情況:
A、經酒精萃取之保健食品(eg、樟芝、靈芝…)其DEHP介於2~10PPM(不論國產或進口),其污染源主要來自塑膠桶:
a.使用之酒精通常以塑膠桶長期貯存運送,過程中會釋出DEHP等塑化劑,其濃度在ppb level (DEHP 50-100ppb;DINP 3-5ppb;DBP 5-8ppb;DIBP 4-6ppb)。
b.中草藥材以上述酒精萃取時,通常於塑膠桶中進行,浸泡期間塑化劑溶出滲入藥材之浸出液中,其浸出液經加熱、乾燥後,塑化劑濃縮約50-100倍,濃度高達2~10ppm。
酒精儲存桶 萃取浸漬桶
B、產品:食材以水萃取或溶於食品級之溶劑,冷卻成丸狀後,以PVC鋁箔片加熱裝片。
a.成品之DEPH介於2~6ppm,追蹤結果其所使用之新鮮溶劑不含DEHP。
b.但製程中重複使用之溶劑,因為經過PVC塑膠管,壓克力管及軟性水管且長期連續使用,其塑化劑濃度很高;DEHP 17ppm;PINP 47ppm;BBP6.7ppm,顯示PVC管、壓克力管、軟性水管中的多種塑化劑於溶劑循環冷卻過程中慢慢溶出累積,進而污染成品。
c.所有製程管路改以不銹鋼或玻璃取代,則產品不再含任何塑化劑。
d.但是上述產品以底層為鋁箔,上層為PVC加熱包裝後,其成品又再度檢出DEHP 1~2ppm及少量的DINP。
顯示其污染來源為製程之PVC、壓克力、軟性水管及包材中之PVC。
C、高溫烘烤食品(餅干、米香、酥餅)中塑化劑(DINP)之汙染,來自生產管路中高溫接觸的PVC壓板、包材、塑膠手套。米香或酥餅於製程中未添加任何人工香料,但其系列產品被檢出含有1.5~10ppm 之DINP。若將製程中所有PVC壓板、板模,改以不銹鋼或其他非塑化產品,則所有的產品幾乎檢測不出DINP。顯示在加工過程中,所有與PVC板模、壓克力板及塑膠手套在加熱接觸過程中會釋出DINP。
D、泡麵或其內之調味粉包、油包,通常使用PVC或其他塑膠包材,在加熱充填過程中偶爾會釋出1ppm左右之DINP。
結論:
目前食品驗出之塑化劑(DEHP或DINP),非常明顯係來自於環境背景值、生產管路、包材(尤其是可食部份在高溫下與PVC、壓克力塑化材料接觸的部份)。二十年來整個環境及食物鏈,暴露於高濃度的塑化劑,即使蓄意使用塑化劑的惡行被中止了,但要把背景值降到1.5ppm,決不可能在1~2年的時間達到。
建議宜儘早結束這次的風暴,長期規劃在未來的1~2年間使整體食品中塑化劑的含量達到合理標準。但絕非短短的1~6個月。
在製程管路未完全更換之前,或在過去嚴重污染之背景值環境下,短時間(在1~6個月)要所有的食品完全降到2~2.5ppm,有其現實上的困難度。
(2)經過研磨產品之污染源:
a.中藥材、保健食材、綠豆、薏仁、五穀雜糧單一原料或混合物料經過粉碎機研磨,以塑膠管送風收集,發現其產品(粉末原料)介於3~14ppm DEHP,偶爾會有 DINP。
b.將上述某些原料改以鋼製粉碎機研磨成粉,其塑化劑則檢不出。
c.將工廠送風管置於70℃烘箱,其上放置無值綠豆粉,30分鐘後,綠豆粉含DINP 22ppm,DNOP 33ppm,DEHP 60ppm。
d.上述結果顯示原料於研磨生熱及經過送風塑膠管會釋出DINP;DEHP等塑化劑。
研磨機 塑膠內管 塑膠外管
(3) 油脂及膠囊產品中塑化劑之來源:
a.粗製魚油或精製魚油常溫貯存於PE白色塑膠桶2-3個月,其塑化劑DEHP及DINP含量分別為3-5ppm左右,若貯存期延長到1-2年,則其含量介於6-9ppm。顯示常溫下或高溫下白色塑膠桶與油脂接觸皆會溶出DEHP及DINP。尤其在油脂之淬取、精製、貯存、運送過程中,若使用塑膠管路、容器將釋出高濃度之塑化劑於油脂中。
b.坊間出售之魚油膠囊不論是國產或是進口產品,其檢出之DEHP及DINP含量介於1~9ppm之間,追究其來源應該主要是在製造中,塑化管路或容器釋出,而非蓄意添加。
(4) 瓶裝沙茶醬、豆瓣醬、辣椒醬中塑化劑之來源:
沙茶醬、豆瓣醬、辣椒醬於製程中使用高量的油脂,高溫加熱滅菌後經由PVC管路(圖一)充填於玻璃瓶,並以內襯含有塑化產品之瓶蓋(圖二)保存。在高溫下油脂與PVC充填管及瓶蓋內襯接觸,會釋出高含量的DINP,其檢出量介於3~8ppm(不同的瓶蓋其內襯材質有低溫及高溫兩種材質,在高溫下與油脂接觸會釋出不同劑量之DINP)。
當然除了製程中的塑化管路及容器會釋出DINP之外,其所使用的原料(尤其油脂)在其製造過程中很可能受到DINP的污染,必須特別注意。
充填PVC管路 含有內襯之瓶蓋
(圖一) (圖二)
(5)含塑化劑之產品雖幾乎涵蓋了市面上所有的食品,但冷凍食品卻都全身而退。究其原因,加工製程中雖也會使用塑化管路或容器,但因為是在低溫下進行,故無上述高溫釋出之現象。
結論
從追踪塑化劑之驗出值,可了解除了部分產品,的確是黑心廠商蓄意的添加所致,絕大部分的產品,是在製程中污染而來。因此,個人認為塑化劑之風暴應該是收尾、落幕的時候了。製程中釋出之塑化劑是造成此次風暴衍生之最佳省思時機。此污染途徑所造成之食品風暴相信也絕非台灣所發生的單一事件。固然,台灣素來是「塑膠王國」,因其價廉而被廣泛使用於各種生活日用品中,但國際上,食品工業的製程中,廣泛使用塑膠桶、塑膠管線、塑膠配件…等現象,應該也彼彼皆是。因此,個人建議:
1.可由藥檢局、業界檢驗單位提供有關環境背景值、加工管線、容器、溶劑(酒精)及溶媒之塑化劑之背景值及相關含量,暫時提高篩選之界線,消除民間的恐慌。
2.改由工業局輔導民間業界大幅度修改、換裝塑化之管路、容器及製程,希望未來1-2年可以把塑化劑之背景值降到國際法規值。
3.檢討目前政府、通路商、消費者對廠商的要求,是否不盡合理?有沒有必要所有的產品一定要經過檢驗方可上架?
4.政府宜儘速呼籲/宣導廠商及消費者,不要再恐慌性的送件,造成業者與檢驗單位無謂的忙碌與困擾。
5.政府宜以適當管道,將此事件的始末向國際交待,以正視聽,並重建台灣品牌的信譽。甚至全面抽驗調查歐美、日本及東南亞進口產品塑化劑含量。 |
|
點擊率:418026
|
|
發布時間:2011-06-22
|
|
中華有機農業協會 版權所有
E-Mail:coaatw@gmail.com
|
|